這篇文章想談的是自己對社群網路和新時代訊息之間的聯想和觀察。
我常常在想,既然這個時代是社群網路盛行的時代,社群網路已經深入了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身為新時代人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而既然社群網站是組成生活經驗的重要元素,我們每天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在臉書和噗浪上面和朋友交流,那麼,社群網站的呈現方式,如果以新時代觀點檢視,說不定很有意思。但是,我好像沒看過有人有寫過相關文章,所以我在這裡先分享一下自己的一點想法。
臉書篇Facebook:
通常一打開臉書,就會看到「動態消息」。其中有兩個欄位:「人氣動態」和「最新動態」。如果把臉書類比為「這個世界」,會發現一些特徵很像。
首先,因為每個人所交的朋友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動態消息所顯示的內容也都不會相同。以《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中的「全像圖」比喻來說:動態消息就好像你個人的全像圖,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你決定加入臉書、你決定和哪些人成為朋友,你決定讓他們所發表的訊息顯現在畫面上,你還可以隱藏某些朋友的動態消息──你創造了臉書幻覺)。
每個人都在上這個臉書網站(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地球三次元空間),但是藉由每個人眼裡所看到的臉書畫面(體會的世界)卻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交友廣闊,可能會發現要看完所有的訊息流並不容易。你可能選擇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只看「人氣動態」,偶而在有時間時才看包含所有訊息的「最新動態」。(當然,如果你願意,也是可以選擇把朋友的訊息都看過一遍……)
「人氣動態」的呈現方式,是臉書根據一連串複雜的的因素決定的。也因此,如果你和小陳都是小林的朋友,當小林在臉書上發表訊息時,很有可能因為你和小林很熟,常常互動,所以你很快就看到了小林的訊息;而小陳因為和小林沒什麼互動,以致於小林的訊息根本自始至終不會被小陳看到。當然有時候,當小林的訊息被按讚和留言回覆的數量夠多時,小林的訊息會突然的跳到小陳的動態消息上──可以比擬為「具有很多能量的訊息」,因為具有很大能量,所以就越可能各自出現在每個人的全像圖中。
另外,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興趣,分別加入不同的粉絲專頁和社團。而這些頁面也可以說是每個人願意接收的頻道(振動頻率)。於是,動態消息也反映了你的振動頻率。就如同你專注於哪些信念與思想,就會看到屬於你頻率的實相。
還有,臉書按「讚」(like)的設計,也是非常非常的巧妙。儘管許多人強烈要求諸如「幹」、「爛」、「噓」等按鈕出現在臉書上,覺得這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我猜臉書大概永遠不會添加負向情緒按鈕。不知道臉書創辦人是不是有讀過吸引力法則?按「讚」,代表了將使用者引導到正向思維:只有越來越多的讚與鼓勵。當我們越專注於美好的情緒與想法時,美好的事物與情境會擴大。也因此我覺得臉書真是一個在不知不覺提升整個地球群體意識頻率的網站。另外值得一提:中文版把like翻譯成「讚」,更勝英文版的原文的like──更加趨近於吸引力法則的最高境界:讚賞(Appreciate)。
噗浪篇Plurk:
就噗浪的整個介面設計而言,看起來更像現實人生呈現方式。你的整個河道充滿了朋友的訊息流,每一個噗可以比擬為一個想法、信念或情緒。你可以在噗浪上看到朋友們的心情為何。(記得以前沒有網路的時代,要知道朋友們的心情,只能透過交談或書寫,噗浪出現則是讓大家鬆一口氣: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給大家,大家隨意回應)。
這有點類似回到以「信念創造實相」的初始情境。你可以觀察到,每一個噗都是一個創造,並依其能量強度引發後續的回應,進而展開不同的實相。
而時間河道的設計也饒富趣味:在同一時間,你會看到不同噗友不同的噗:有人高興、有人難過或鬱悶,有人生氣,也有人充滿了喜悅,不同的狀態和劇本匯集在當下此刻。這一切都展現在你的河道──如果也把河道視為一個小世界,那麼不同的噗可以比喻代表不同方向的意識聚焦焦點--你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回應參與,創造與他人的互動。
另外,成為「朋友」或「追蹤者」的設計,也更符合現實人生:有些人你一直默默關注他的消息,而對方則不想或沒有心力去接收你的訊息──你成了粉絲。訊息(能量)流動方向,就有了不一樣的路徑。
最後,我覺得社群網路棒的地方是:它們讓台灣的新時代身心靈社群,有一個很方便的管道,讓大家互相認識、彼此交流,從而互相理解,減弱了自我的分離感的幻相,往意識合一之路更進一步──這麼說起來,社群網站是人類意識進化的強大工具呢!(不就是因為臉書緣故,讓茉莉花革命得以推翻了獨裁的統治者嗎?)
那麼,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在社群網站上和我交流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twcomy
噗浪:http://www.plurk.com/Twcom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