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其實交響情人夢日劇+SP+電影版整個故事,會歸類為
療癒系戲劇(儘管形式是以喜劇方式出現)--當心中有充滿傷痕的
時刻,野田妹總是能洗滌並撫慰我整個心靈...。以往她是用歡笑帶
領著我前進,這次後篇她用的方式是,淚水。
交響的第一天,盯著電影大銀幕,期待已久的最終回。睽違近三個
月,千秋王子和野田妹的發展究竟如何?雖然之前看過漫畫,卻假裝
自己遺忘了那些情節。隨著精采劇情一一呈現,興奮之餘我開始想著
:啊,就要結束了嗎,這樣子就要結束了嗎?同時也夾雜著許多困惑
,太多繽紛的色彩,滿滿的劇情與音樂,其實是我不熟悉的野田妹。
後篇的拍法前所未見!
至於後篇那裡與過去不同,第一次看完腦袋打結,仍無法分析。直
到看了第二次之後我才稍稍明白了一些。
若說日劇到前篇則是交響曲,交響後篇則像是鋼琴曲。交響曲眾聲
喧嘩,此起彼落卻又調和一致,鋼琴曲則是非常個人情感對話。兩者
的形式差異讓交響後篇成為交響系列最特殊的作品。
首先,交響後篇的構圖和前篇有很大不同。前篇的背景線條與色彩
都很簡潔,比較接近日劇篇和sp的拍法。畫面色彩豐富並且有很多景
色,鏡頭景深效果超多,打光也充滿了以往不曾有的表現。不過老實
說第一次看我不大習慣,眼睛忙不大過來。
而後篇人物的近景和臉部特寫更是超多,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前篇
只有米奇指導千秋時的大頭式呈現。後篇滿滿都是,臉都好清楚(清
良皮膚變差了...)。我從來沒有看過交響裡頭,有那麼多大臉出現
(在大銀幕上真的很巨大,。優點當然是情感加倍(尤其是野田妹甜
滋滋的表情),但是就大銀幕而言,似乎有些過頭了。
就場景方面,整部片有點擁擠。一方面是可能鏡頭取近景,一方面
是場景選擇與佈置方式,例如,演奏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的巴黎嘉佛
音樂廳(Salle Gaveau,看起來有點狹窄,樂手都擠在一塊了。(看
了muzik介紹,巴黎嘉佛廳本來就以室內樂演奏為主)。
這樣安排或許要配合後篇劇情特性(人物的的距離更為接近)。不
像是sp或前篇裡的比較開闊的感覺(回憶篇片段裡的演奏貝七的日本
三得利廳,看起來更為開闊也更適合電影畫面,如果能在電影院欣賞
日劇版最後的貝七演奏似乎也很棒)。又例如,野田妹最後的堆滿垃
圾房間實在是過度擁擠了
而後篇的敘事觀點更大量呈現野田妹內心深處感情與獨白。一開頭
野田妹夢靨部分就是交響過往前所未見的拍攝手法(同樣情境,卻不
同的表現方式,可以參見日劇第6集)。這在以千秋觀點進行的交響系
列非常罕見──可以說後篇是以野田妹的敘事觀點為主軸的。
這點可以從野田妹獨白部分得到印證,在前篇末尾(這也算廣義的
後篇開頭)千秋演奏完巴哈之後首度出現野田妹內心開始旁白「好過
分」。然後在後篇拉威爾音樂會前,更是用黑底白字片假名強調:
「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
這樣的內心獨白與畫面呈現,在電影版之前里根本沒有出現過!(
儘管這也是原著漫畫的畫面)而這樣的表現手法讓我第一次看的時候
無法即時適應。直到看第三次時,我才能坦然的適應這樣的差異,並
且開始欣賞。
感覺起來,整個交響系列本來是以音樂、成長、友誼、進化為主軸
,是一系列以音樂開展的劇情;感情線穿插在其中,其實並非第一主
角。但交響後篇則是倒轉過來,是個不折不扣的愛情電影──愛情當
做主角,音樂則搖身變為表達千秋和野田妹表達情感的方式。
或許後篇的劇情內容,在交響系列中,並不是最精采的。但是,因
為說的是愛情,所以比起前面的交響系列,多了很多以前從未出現的
,對感情深刻的描寫。所以當我每次看到,野田妹在沙發上抱著千秋
問:「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吧?…」的時刻,總會心頭一酸。總讓我覺
得這是代表無數戀人們發自內心的呼喊--世事似不確定的汪洋海洋
,眼前的愛人像是此時此刻唯一的浮木......只想緊緊抱著,永不分
離。這樣尋常的戀人情節,卻發生在最不平凡千秋和野田妹身上,更
加動人心弦。
後篇作為交響系列之一,是如此感情濃郁而澎湃,獨一無二。
在昨夜夜深人靜的時刻,忽然想起自己花了近四年的時間,見證了
千秋與野田妹從無到有的點點滴滴--這對情侶的在戀愛中的種種階
段呈現的樣貌,其實是很有趣的對比差異。
後篇裡的很多回憶篇段,在看電影時,我不以為意只把那當作普通
劇情回顧。可是當我靜靜並認真的回想起這一切─從偷偷摸摸突襲學
長臉頰,到大川擁抱,到一起去法國,古堡之吻,到求婚,再到最後
一幕。開始於日本的垃圾房間,結束在巴黎兩人成雙的形影─自己陪
他們經歷了這麼多感情起伏與波折:一點一滴的熟悉與親密,慢慢加
溫的感情。終於──開花結果。就覺得一切是那樣的神奇,並為此悸
動莫名。
一切或許改變,但喜歡交響的心情,始終沒變。
而我同時懷念起,前一陣子,連續五天什麼大事都放下,只等著晚
上和朋友看交響後篇的日子。那樣單純的期盼一件事到來,所有其他
新聞報導裡的複雜紛亂都世界悄悄隱去。記憶裡留下的是友誼、故事
、淚水與微笑,以及如夢一樣愛的樂章...
留言列表